从一个教授5个亿的创富神话看中国创新“痛点”在哪?ayx爱游戏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07-16

  ayx爱游戏据半岛都市报报道,在2017年高等院校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排行中,山东理工大学以52078万元位列第1名。清华等名校都排在之后。

  2017年3月,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研究团队的无氟氯聚氨酯发泡剂专利,以5亿人民币的价格授权给了一家国内企业。

  学校决定,把80%的专利费,分配给毕玉遂个人,毕玉遂个人将直接分到4亿元。

  据悉,聚氨酯是当今重要的六大合成材料之一,在发泡剂等作用下,形成高分子聚合物,从保温建材到冰箱家电,甚至沙发皮鞋等生活用品,聚氨酯无处不在。

  但即使西方最先进的第四代发泡剂仍会产生大量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等氯氟烃物质。几十年过去了,世界各国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从2003年,毕玉遂便萌发了研制化学发泡剂的想法。为此,他还专程跑到维也纳大学图书馆,也是一无所获,他没有气馁,反而激起了兴趣。

  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毕玉遂说:“选了当前所有物理发泡剂去发泡,结果是都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我在想,能不能找其他的发泡剂,化学发泡剂来解决这个问题。想找理论基础,想新的化学反应,比较痴迷,整天想这个事情,什么叫废寝忘食,吃完了不知道吃的什么东西。”

  毕玉遂发现,世界上除了水,还没有其它物质能和异氰酸酯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也就是说,研制化学发泡剂的关键技术,就要找到新的化学反应,合成新物质。

  新型发泡剂研究团队成员毕戈华称:“为了一个配方,为了调整一个参数,我们要做的实验就非常多。通过调整不同的配方,你出来不同的结果,然后你就可以发现有很多不同的现象出现,这就是化学的这种奇妙所在吧。”

  但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做研究,要面对一些困难,比如难以申请国家的相关科研经费。

  毕玉遂说:“申请过经费的都清楚,在申请书上有一栏需要填写,现有的研究基础是什么,可这项研究之前没人做过,也没发过什么论文,研究基础是零。”

  实验需要容器,他前后买了16万个纸杯,每天都要用掉好几麻袋。经过十几万次实验,一头黑发变成满头白发。

  2011年,毕玉遂终于掌握了聚氨酯发泡的化学反应机理,合成了反应需要的新物质。

  但由于担心技术外泄,毕玉遂所有实验都是秘密进行。在实验期间,仍多次面临技术被盗的风险。

  这让毕玉遂感到,对技术进行专利保护已刻不容缓,但具体实施起来,却有诸多难处。

  一开始毕玉遂也找过当地的专利代理,但交谈后发现,对方的业务水平难以胜任,贸然申请达不到保护效果。

  此时,距离样品问世已经过去了5年,除了申报了四件国防专利、开了一次宣传性质的鉴定会外,专利保护进展缓慢。

  2016年初,时任山东理工大学副校长的王学真给国务院写了一封信,就“无氯氟聚氨酯发泡剂”的有关情况做了详细说明,他表示这是他一生中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事情出现重大转机是在2016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调研组来到山东理工大学,建议强化专利布局,扩大保护主题,从全球范围内着眼,让科研成果获得最大保护。

  专门针对新型发泡剂成立的国内知识服务团队迅速投入工作,高效完成了4件国内核心发明专利和1项国际专利的主体撰写。

  王学真称:“据我们估算,每年可减排近20亿吨当量的二氧化碳,环境效益巨大。这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发明、中国制造、中国方案。”

  2017年,淄博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出资5亿元人民币,获得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20年除美国、加拿大市场以外的专利独占许可使用权。我国也将从世界上最大的聚氨酯生产国转变为最先进技术的引领者。

  学校决定,把80%的专利费,分配给毕玉遂个人。这意味着,毕玉遂个人将直接分到4亿元。

  拿到这笔钱,他说,之前做实验欠了朋友的钱要还人家;新的研究课题已经开始了,需要钱,需要买设备,有了钱就可以做想做的事情,出更多的成果;也会做一些慈善,回馈社会。

  “其实,我的生活也没啥变化,早饭一个馒头,一个鸡蛋另加一包鲜奶,中午饭多吃点,晚饭两碗粥,半盘青菜,再没啥消费的了。”

  “几十年来,除了开会从未旅游过,我不大喜欢到处跑,搞科研也需要定力。我们搞科研的,夏天经常穿个大裤衩,披上白大褂就开始做实验,就是干活嘛,和农民兄弟没啥两样,科学研究就是我们的生活,已经习惯了。”

  毕玉遂的故事让《一个山东教授5个亿的创富神话》一文在网络走红,网友纷纷点赞:

  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的故事让人佩服,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到中国高校科研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的艰难。从科研经费,专利保护,到成果转化,如果不是毕玉遂教授对研究的始终坚持以及对做好保密工作非常有先见之明,并在此后获得了学校的全力支持,从而引起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这项研究可能面临的结果是,要么因无法申请到科研经费而搁置,要么无法做出开创性的成果仍在走别人的“老路”,又或者在独自坚持数年研究后,徒为他人作嫁衣,研究成果被他人“剽窃”,专利得不到保护。

  一路走来,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意味着这个打通了产学研用创新链条,实现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的成功故事将面临着与当下截然不同的境地。事实上,这也反映出中国在科研创新发展方面的薄弱之处。

  比如,在科研经费申请机制上,据毕玉遂教授透露,他没有申请经费的原因除了保密外,也是由于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做研究,难以申请国家的相关科研经费。“申请过经费的都清楚,在申请书上有一栏需要填写,现有的研究基础是什么,可这项研究之前没人做过,也没发过什么论文,研究基础是零。”毕玉遂说。这导致其只能是靠着当老师的工资、朋友的资助,才继续做了十多年研究。

  再有,因为国内在专利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不完善,同时为了保守秘密,从一开始,合成发泡剂的实验只有毕玉遂他们父子二人参与,合成的原料要保密,合成方法要保密。甚至在第三方做样品检测时,所有的实验,都要在视线范围内。尽管毕玉遂也考虑过对技术进行专利保护,并找过专利代理,但由于对此不了解,也没有获得相关支持,导致专利保护进展缓慢。

  所幸最后是新上任的校长分管科技,知道这个项目以后,以学校的名义立即向国务院有关领导写了报告,才有后续顶级专业团队的帮助,申请了数十项专利予以保护发明。

  需要知道的是,不是每一个高校科研团队都有毕玉遂的坚持与幸运。这提醒我们,今天的中国要实现创新发展,推动科研成果的实用转化,除了持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外,还需在科研体系、专利保护、成果转化等“软”性的制度环境方面做出调整,给予支持,更适应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才能有效激发科技创新潜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以重庆的科研创新情况为例,在重庆科学城的概念提出之前,成立于2003年的重庆大学城已整整运行了15年多,拥有全市最为丰富的科教资源,汇聚了重庆大学等15所高等院校。但单看大学城,只有教育,没有产业,只有消费,没有生产,面临教育、科研、产业割裂的困境。

  此外,早在十几年前,重庆就率先搞了两个国家级的大学科技园:一是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001年5月成为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首批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二是北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部、教育部于2002年5月批准启动建设,2004年10月通过评估验收。

  按理说,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十多年过去了,应该能交出一份显著的成绩单。可惜,重庆的各个高校在产学研的转化上还是存在突出问题,导致高校的产学研转化步履艰难,成效不大。这两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也名声不显,隐没在今天各种众创空间的喧嚣中。

  就在前不久,还有重庆某重点高校的两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被列入“整改类实验室”ayx爱游戏,要知道,该校总共也只拥有三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也从侧面展现出重庆高校科研创新实力薄弱、成绩不佳的尴尬境地。

  不过,目前重庆也认识到问题所在,针对全市创新创业创造氛围不浓,创新生态有待改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短板,一系列行动措施已经出台落地。从推动重庆与知名院校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专项行动,到两江协同创新区、重庆科学城、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的提出,重庆加快引进创新主体与创新人才,推动建设更多创新平台,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努力提高科研创新水平。

  同时,除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外,为促进在渝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重庆市政府网近日发布了《市教委市科技局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其中包括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分配改革试点、强化高质量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财税支持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评价体系等九大方面内容。

  这无疑将极大的激发在渝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热情。未来随着越多越多高校、科研机构的落地,重庆的产业转型升级也将获得更多的有力支撑。当然,重庆还需在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和高校的沟通合作方面探索开拓更多空间,形成支撑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良好制度平台环境,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在实现共赢的同时,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