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x爱游戏“君人”之交淡如水:蒋介石与希特勒的“塑料友情”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3-05-30

  ayx爱游戏在我们的认知里,蒋介石与希特勒这俩人几乎不可能会存在什么比较友好的联系;作为二战同盟国阵营的中国,与法西斯势力的德国更是“不共戴天”。

  可事实上,蒋介石与希特勒有过一段非常“友好”的情谊,两人互致敬意,并赠送照片、军刀等礼物;与此同时,中德两国的关系也进入一段“蜜月期”。本期就跟您详细聊一聊蒋介石与希特勒的“友情”。

  早在1752年,一艘德国商船驶抵广州,开始了中德之间的贸易往来。后来德国趁着清,在华攫取了大量的利益。随着一战的战败,德国的在华利益被列强分割殆尽,德国势力被迫退出中国。1921年,看上了中国大好市场的魏玛共和国与中国签署了《中德协议》,规定两国恢复“友好及商务关系”。

  这标志着一度中断的中德关系的恢复,也是中德关系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而在九年之前,孙中山就提出过创建“大陆同盟”的设想,虽然设想最终未能实现,但是孙中山对中德关系的重视已然成型。

  1924年,孙中山聘请德国西门子公司在中国的负责人古斯塔夫 阿曼为私人顾问,并通过阿曼邀请了十多个德国军官入华。孙中山之后,蒋介石挑起了中德关系的大旗。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蒋介石急需获得国外列强的承认与援助。德国虽然因为一战大受打击,但是一方面此时他们已经逐渐恢复过来,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一战的失败,德国势力退出中国,让当时国民政府的一些官员们认为“德国是一个非帝国主义国家”,并且“同中国有反对帝国主义之共同立场”,因而对发展中德友好关系,极为关切。

  而德国,则急需中国广大的市场与原材料供应。由于两国利益一致,很快就走上了官方合作之路。1928年,陈仪奉命带领考察团赴德考察,并向总统兴登堡致去蒋介石的亲笔信,信中请求“中德两国的更广泛合作,尤其在经济领域”。

  由于双方的推动,这一时期中德确实展开了一些合作,但是实质性的中德关系却是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才确定的。

  蒋介石年轻的时候曾经留学日本,深受日本武士文化的影响,崇尚“尚武”精神。这种精神在德意志民族里有很好的体现。蒋介石崇拜俾斯麦,崇拜俾斯麦的“铁血政策”,赞扬“德国民族的伟大精神乃是我们未来的榜样。”出于对德国的热爱,蒋介石甚至自学德语,准备赴德留学。

  希特勒上台之后,大力推行“法西斯主义”,获得了蒋介石的大力赞扬和推崇。必须说明的是,当时的法西斯还未走上对外侵略与残暴奴役的道路,其名声尚好。蒋介石“对德国纳粹式的崇拜几乎到了心有灵犀的地步”。

  早在希特勒执政之前的1931年5月,蒋介石就曾公开比较过西方自由主义、苏联与德国法西斯主义的优劣,认为“挽救迫不及待之国家危难,领导素无政治经验之民族”,唯有使用法西斯主义是最合适的。

  直到1935年,蒋介石依旧认为“在中国现阶段的紧要形势下,法西斯主义是最合适的一种奇妙的药方,而且是能够救中国的唯一思想”。正是因为希特勒这位素未谋面的远东“崇拜者”的存在,因为中德两国之间的利益共通之处尚未消失,所以,一段新的中德交往史开始徐徐展开。

  从1933年开始,蒋介石就不断派人访德,并请求德国的军事援助与经济合作。其中军事合作中,尤为可陈述者,乃德国将军塞克特的两次访华。塞克特曾是德国国防军的司令,在一战之后亲手改造了德国国防军,因而有“德国国防军之父”的美名。

  在蒋介石的极力邀请之下,塞克特于1933年4月,以私人身份访华。首次访华期间,塞克特经过短暂的考察,向蒋介石提供了一份军队改编的报告,此报告受到蒋介石的高度赞扬。

  1934年3月,塞克特在德国国防部、外交部的允许之下,经蒋介石邀请,再次访华。第二次访华期间,塞克特以蒋介石“委员长委托人”与“总顾问”的身份,得以参与国民政府的许多重大决策,协助蒋介石整编军队。此外,利用塞克特在德国军工界的影响,蒋介石政府得以加大从德国进口军火的规模。

  1934年8月,塞克特促成德国最大军火公司代表克兰与国民政府签订了《中德货物互换协定》。

  克兰也是中德关系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且在希特勒与蒋介石的联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935年底,克兰给蒋介石写了一份报告,报告建议中德两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并希望蒋介石能够给包括希特勒在内的几位德国政要各去一封信,以表郑重。

  蒋介石随即接受了克兰的建议,于1935年11月23日,托塞克特为其转交写给希特勒的第一封亲笔信,这是蒋希直接交往的开端,只是可惜的是,这封信如今已无从查找。

  不过,蒋介石寻求扩大中德合作的努力是有效的,1936年4月8日,中德签署《中德货物信用贷款合同》,规定德国为中国提供1亿马克的贷款,这是战前中国政府从外国获得的最大的一笔经济援助。借此机会,又恰逢希特勒寿诞在即,蒋介石向希特勒寄去了他的第二封亲笔信。表达了他对希特勒“为德国力增光荣”的敬意和中德能够签署贷款合同的谢意。

  一个月以后,蒋介石收到了来自希特勒的第一封、也是唯一一封回信,信里希特勒很客气,称“两国密切友谊之结合,必给予吾两民族以莫大福利,是以希(希特勒自称)对于此次交涉之良好结束至为庆幸者也。”为了表示自己的“庆幸”,希特勒还专门送给了蒋介石一把德国国防军的荣誉宝刀。这其实不是希特勒送给蒋介石唯一的“纪念品”,在另一封只标注了年代,而未标注具体月份的蒋介石致希特勒信函里,蒋还提到了希特勒曾托克兰“赠交玉照一帧”。

  可见,此时两位领导人可谓是“相交甚欢”。趁着中德关系、蒋希关系日渐亲厚之际,蒋介石又给希特勒去信一封,表示“货物互换合同不过为吾两国合作之基础,余极望其进展程度远超出此现有范围”、“内政建设不惟刻不容缓,更须加紧实施,尤须于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与贵国携手合作,以助他山”。

  蒋介石与希特勒“鸿雁传书”之际,也正是中德关系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德国大量军火运抵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的外来军火中,有百分之八十来自于德国。在贸易方面,1935年,德国已经在中国进口贸易里位居第四位,第二年,就超过了英国。

  而中国的矿产,也被大量运往德国,以钨矿为例,从1933——1936年,占到同时期德国进口总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不过,在世界局势风云变幻之际,在中国实际并不处于德国利益核心的情况下,中德之间的关系并不牢固,当七七事变的烈风吹来之时,两国就开始渐行渐远了。

  七七事变之后,德国先是表面上强烈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而后开始转入中立,并表示“不再接受中国新的军事订货”。

  1937年10月开始,德国又充当起了中日冲突调停人的角色,即著名的“陶德曼调停”。但陶德曼调停的实质是以牺牲中国利益满足日本部分侵略野心,进而维护德国在远东的利益。当陶德曼调停无效之后,中日关系又彻底走向破裂,德国也随之逐步断绝了与中国的联系。

  1938年2月,希特勒调整内阁,将亲华派人士全部驱逐出去;同月,承认伪满洲国;3月,希特勒单方面宣布停止执行中德贸易协定;4月,戈林下令停止向中国运送军火;5月,撤回军事顾问团。1938年底,国民政府向德派遣新任大使,不料却迟迟不能递交国书,此事引起蒋介石的极大愤怒。

  1941年7月1日,德国承认汪伪政权,当天,国民政府宣布关闭柏林使馆,对德“绝交”。12月8日ayx爱游戏,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天,中国正式对德宣战。至此,昔日互致倾慕的两国领导人、互相合作的两个国家,终于走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从整体上看,中德之间的合作是基于两国的利益共通点。特别是希特勒上台以后,一方面急需中国的矿产资源,另一方面,希望能利用中国牵制苏联的部分力量。而对于蒋介石政府而言,内忧外患让蒋一方面寄希望于强势的“法西斯主义”巩固政府权势、加强个人领导力;另一方面,则是急需从德国那里获得经济、军火、顾问等援助。

  正是由于彼此之间的需要,才让希特勒与蒋介石建立了比较“友好”的关系,中德之间的合作也发展起来了。不过,这种关系也是极为脆弱的,堪称“塑料友情”。在中德、德日的利益网里,德国显然更倾向于日本,当德国发现,中德之间的交往可能会损害德日关系的时候,德国会毫不犹疑地抛弃中国。

  1938年之后,德国在欧洲战场需要日本的支持,而七七事变之后中苏迅速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随即苏联开始了对中国的援助,德国丧失了对使用中国牵制苏联的期望。这一切变化让德国认为,需要在中日之间做一个最后的决定了。于是,德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日本。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德战前所谓的“友好交流”中,也是不平等的。

  蒋介石寻求与希特勒“交好”的愿望显然更强烈。而希特勒,则“绝不承认有必要与中国建立长期的友谊关系”。在《我的奋斗》里,希特勒甚至将中国列为“”。当蒋介石漂洋过海地寄去一封封信件的时候,希特勒可能从未拿正眼瞧过。

  有人说中德关系几年之间的大起大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其实,凡事皆有因果,那不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马振犊、戚如高:《蒋介石与希特勒 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研究》,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

  徐旭阳:《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中德关系的演变》,《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5期